让王羲之替你写字,是一种什么体验?

2019-09-04 09:39:10  阅读:1  来源:

8月22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,展品全都是王羲之、颜真卿等名家的书法作品。

不过仔细看这些书法,你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。一般博物馆展出的碑帖,都多少会有一些残缺,但这次展览里的书法作品,都相当完美,字型填充饱满,干净整齐。奥秘何在?




让王羲之替你写字,是一种什么体验?



王羲之行书字体

原来,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文物展览,而是一场现代信息科技与千年书法结合的奇妙展出。负责“复原”这些作品的,也不是国博的考古专家,而是靠汉字业务起家的方正集团的字体设计师们。

这是 “中华精品字库工程”面向社会大众首次展示的12款电脑字体,包括王羲之行书、颜真卿楷书、柳公权楷书、苏轼行书、米芾行书、文征明行草、王铎行草、爨宝子楷书、鲁迅行书、沈尹默行书、启功行楷、刘炳森隶书。




让王羲之替你写字,是一种什么体验?

12款字体展示



谁让王羲之的书法从1000多字变为9879字?

“中华精品字库工程”每一款字体都是设计师的匠心之作,每款字体都包含有9879个汉字,不仅能作为展品,更能为大众所用,赋予实用字体更多美感,也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。

方便所有人使用书法字库的前提,是设计师们付出的巨大努力。

把名家书法加工成为专业人士所认可的电脑字体,其实并不是件简单的事。例如,每款字库包含9879个汉字,而古人显然不可能全都写过。古人书法原作中多的有二、三千字,少则几百字。没有的字,需要设计师们按照相应风格设计创写出来 。

以王羲之为例,王羲之行书主要字形蓝本是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》,全碑去重后得750字,另收集王羲之其他行书字1000余字,其余的8000余字均需要设计师去创写。工作量之大、专业要求之高,可想而知。


同时,设计师毕竟不是古人其人,难免带有个人色彩,加之各派对同一位古人的认识还有所不同,字库设计师们还需要综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专家们的指导意见,去靠近古人的本意。

为了找到最接近古人书法真意的字型,方正的设计师们搜集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相关出版物,把碑帖上的字照章全收,然后在自主研发的设计软件上,逐个分析、调整,判断是否可以选用。

在处理像王羲之行书这样的字体时,还要注意文字的气韵联通。在书写过程中,书法家会根据不同的上下文,在写同一个字时采用不同的走向,《兰亭序》里那21个各不相同的“之”就是最著名的例子。但限于条件,字库里不接受一字多形,更不能自动根据上下文调整走向,设计师们必须首先自己钻研碑帖,进而选择最折中的字型。这又是一根硬骨头。

另外,古代书法家挥毫时,会注意字体在纵向上的重心排列,但在变成横排时,就难免出现字型过长、过窄不均衡的现象,使表达不畅。字体设计专家们必须精心调整字型,在横排上也要实现文字重心归一。


让王羲之替你写字,是一种什么体验?

颜真卿楷书字体


这次展出的12款字体只是中华精品字库工程的首批成果,著名字体设计师、硬笔书法家、方正集团高级技术专家仇寅告诉笔者,明年他们还将继续推出欧阳询、赵孟頫、黄庭坚等大家的字。

而最终,中华精品字库工程会将100款书法名家名作开发成字库。方正的设计师们多来年一直有一个“小梦想”:“为书法插上科技的翅膀, 让书法经典活在当下,为今天的中国人所使用,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一些小小的贡献。”

用王羲之、颜真卿的书法写字,是一种什么体验?

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可以说是一次学术研究与日常使用的大碰撞,激发的火花则令人激赏。

正如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所说,通过最新科技手段,王羲之、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精品杰作将成为精品字库,我们不仅可以观赏、品味、临摹书法大师们留传下来的珍贵作品,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地使用名家字体,让书法经典跃然纸上,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
笔者拿到了一本中华精品字库的衍生纪念品,上面有用鲁迅字体书写的狂人日记。那字体真如带人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空,亲身体验“迅哥儿”力透纸背的手稿一般。

在日常的使用和排版中,在长期被使用的宋体、黑体、雅黑等字体之外,如果在恰当的地方巧妙地应用上书法字库,一定会为出版物的设计增添更多新意,也能让读者“眼前一亮”,为作品带来更高的关注度,还能潜移默化地改善大众审美环境,扩散书法文化的传播。

比如最为当代中国年轻人喜爱的国潮设计,往往离不开书法元素的应用。以前设计师们往往要绞尽脑汁地复刻书法字,最终成品可能还不理想。但有了中华精品字库,设计师们在字上就不用那么费时费力了,能把时间更多用于灵感和美感搭配上,给创作留下更多空间。




中国书法三千年 星河几度流转?

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。世界上有书法的文明不多。欧洲字母语言只有字体上的变化,阿拉伯书法则主要用于宗教艺术,日本韩国的书法干脆是中国技艺的本土化,几乎没有一种书法像中国毛笔书法一样兼具艺术性和使用价值,同时还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流变。

在最古老的成型文字——甲骨文上,就已经出现了书法的痕迹。这种对文字艺术性的追求,在周代各国竹简上也有体现。“蝌蚪文”、“鸟书”等各种字体都具有自己的笔画装饰性,而官方所使用的铭鼎金文,则因其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而别有浓厚庄重之感。

只是这种文字多样性对于建立统一国家并不算利好,因此在秦始皇的“书同文”政策之后,小篆、隶书成为了官方指定的字体。这两种统一文字为汉字书法此后的形象重塑了汉语的书写范式。

东汉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高峰期,东汉崔瑗的《草书势》是历史上第一部书法专著。而这部书出现的时代背景,则是汉代知识分子开始在工整的隶书基础上自由发挥,发明了草隶和草书,让汉字从宗教和政治领域,走向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。

这是因为草书结构多变,可以根据书家当时的内心状态随意组合、缩放。这就让读者不仅可以通过文章诗篇的内容,更可以通过字型变化审视书写者的深意。

草书毕竟难以辨识,读者阅读会有困难,所以很难成为官方通牒和书信的载体。因此在东汉末年,钟繇草创了由隶书发展而来的楷书。然而这是一种正体字,笔画极为缓慢,为了提高书写效率,人们又在其基础上发明了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,取“行走”之意。

行书的出现,实在是书法历史上的大事,因为它兼具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。它的倡导者则更是大名鼎鼎——中国书圣王羲之。

王羲之的最高名篇《兰亭序》笔法“飘若浮云、矫若惊龙”,又能辨认出序文本身,无怪乎被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而王羲之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他为世界留下的艺术遗产,当时他只是酒后趁兴挥毫了一篇朋友间传阅的小文,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巧合。

然而尽管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已经认识了楷、行、草三种书体,但现代人所熟悉的各种书法,主要还是在隋唐年间奠定的。

由于南北朝乱世终结,“书至初唐而极盛”,对后世的影响远超前代。楷书四大家“颜柳欧赵”中的前三位就都是唐朝人。尤其是颜真卿,不仅书法雄浑有力,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堪称忠臣楷模,既立人又立书,地位极为崇高。以他为标杆的颜体楷书,后来成为中国书法的正统。


让王羲之替你写字,是一种什么体验?

柳公权楷书字体、苏轼行书字体


正统楷书好则好矣,对恣意浪漫的宋人来说未免有些无聊。在文化昌明的宋代,人们开始寻找书法的新意,并把在宋代成型的理学格物之心,放进书法里。苏、黄、米、蔡这宋四家的风格,就是在这种潮流中脱颖而出的。

有专家认为,正如家族性格隔代遗传更接近一样,书法也有隔代传的现象。宋人的书法风格,显然继承于魏晋风骨的洒脱,在审美上别具一格。

然而也许是因为单纯的书法能承载的艺术性有限,这批宋代名家的开创性工作,是古代书法的最后一个高峰期。从南宋开始,再要找到像他们这样自成一派,还具有可复制性的书家就很难了。赵孟頫算是一位,但他自己也总是在强调不可越晋代的二王一步。

和他一样,许多后来的书法家都进入了仿古崇古的状态。尤其是清代文人,盛行仿碑仿帖,还没等他们找到自己的路,毛笔就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,成为了文人追求情趣和体现艺术性的工具。

IT时代,中国书法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?

进入现代,打字在很多场合逐渐替代了手写,但中国书法却并未消亡。

80年代末90年代初,中国就出现过一次毛笔书法回暖的热潮。那是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历史窗口,经历了动荡和贫穷岁月的中国人急需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浇灌。“书法函授班”,是那个时候时兴的培训方式。位于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,是全国最大的书法函授学校,每年招生一万八千人,蔚为奇观。

2013年,中国又一次掀起了书法热潮。和完全始自民间的第一次热潮不同,这次热潮是自上而下的。其标志,正是教育部于当年年初发布的《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》。纲要要求,小学三到六年级每周安排至少1个课时用于毛笔训练,高年级的孩子更需要临摹碑帖。到了初中阶段,孩子们还可以练习隶书、行书等高级字体,并要对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书法高等教育机会。

也许正是因为毛笔已经告别中国人日常生活半个多世纪,些许陌生感反而提高了毛笔书法的艺术和文化价值。毕竟毛笔字伴随中国人千年,其中继承的悠长文脉断绝不了。而随着成长于中国富强时代的新世代长大成人,这种共识被进一步放大,毛笔字也越来越热了。

这几年悄然走红的陕西师大高考录取通知书就是一个例子。在过去13年里,陕师大都会组织老教授在录取通知书上手抄学生信息,每年都让陕师大新生在朋友圈里赚足了面子,很多其他高校的学生也想要母校提供这样的服务。

在这个时代,无论人们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还是对书法功用价值的肯定,书法得到今人的传承和传播都是一件好事。书法的真意仍然在,透过书法,我们能看见中华历史,能提高审美素养,能同样用硬笔写一手好字。


让王羲之替你写字,是一种什么体验?

沈尹默行书字体


参观中华精品字库工程让我们知道,进入信息时代,书法借助科技手段,可以发挥自己新的价值、更大的价值。不管你是书法老手还是书法门外汉,这几天都值得去国家博物馆北11厅的展览看看,去听听这场科技与人文跨越千古的对话。




我们应当欣慰,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,仍然有这样一批匠人,在默默地复活那些属于中国人的精神载体。通过字库的形式,他们让名家书法仍然活跃在我们身边,让经典触手可及,续写历史。


图片来源:北大方正